这个北伐在中国历史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少有北伐成功的,基本上都是从北打到南,然后一个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除了朱元璋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外,少有南方政权成功击败北伐政权的案例,从秦朝开始,这个趋势的演变就是从中原地区向南推进,从而建立起一个大一统国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诸葛亮和姜维发动了充满夸张的16次北伐战争,但都没有对魏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反而把自己拖入了战争的沼泽里空耗国力。而东晋也发动了五次北伐,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或者说本可大有作为,但都因为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整个北伐的失败。
而这也是历代北伐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军事力量的对比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其内部团结与否却最终决定了这个力量能否得到妥善利用。
第一阶段北伐:从祖逖到庾亮谈起东晋的北伐战争一共分为五次,第一次北伐战争是由祖逖发起。但正犹如岳飞陈兵朱仙镇,原本可一鼓作气收复开封,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下面这一段对话中发现历代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
方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宋史·岳飞传》
同样,祖逖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同岳飞如出一辙,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让北伐最终沦为了权力博弈的游戏。民族气节、尊严和国家利益悉皆被置之不理,当祖逖试图进一步向北方发展时,正如那个书生对方兀术所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东晋朝廷建立之初,其内部混乱不堪,门阀士族们都只关心谋求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而祖逖的崛起让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威胁。正犹如宋高宗焦虑岳飞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后的尴尬局面,在东晋朝廷中同样有人惧怕祖逖身居高位。
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晋书·祖狄传》
起初,祖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司马睿还不是晋元帝的时候,祖逖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北伐意愿,但是司马睿在观望,在等待北方的晋愍帝在战火中灰飞烟灭。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阴谋,司马睿拒绝了晋愍帝北上勤王的要求。除了司马睿,所有人都在观望,因为西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就像后来的崇祯皇帝要求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时一般,各路人马都在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当祖逖希望司马睿领兵北上时,他似乎并没有表示完全的拒绝,但也没有绝对的支持。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晋书·祖狄传》
可以说,祖逖的北伐完全是靠他自己的经营才组织起来的,虽有官方的身份,但却并没有官方的支持,及至祖逖稍有成绩后,正犹如岳飞受到宋高宗的忌惮,祖逖也让司马睿感到不舒服。及至庾亮和庾翼登场时,北伐战争实际上并没有发动成功,先是被朝廷以准备不够充分拒绝,后又因为晋康帝驾崩,新帝即位的缘故而宣告北伐战争的破产。
从祖逖到庾亮以及庾翼,东晋的北伐毫无建树,而东晋王朝却在门阀士族、寒族、皇族相互之间的争权夺利中越陷越深,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统治权力的一大特点。
第二阶段:从桓温到谢安谈起桓温接替了庾翼的位置,这位富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在永和二年消灭了成汉,取得了历次北伐中最大的成果。这一次北伐极大的鼓舞了东晋朝野的士气,但是历史的悲剧总是不厌其烦的上演,功高震主的桓温同样开始受到朝廷的牵制。
温欲率众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议水陆之宜,久不报。时知朝廷杖殷浩等以抗己,温甚忿之,然素知浩,弗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亦相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晋书·桓温传》
灭亡成汉以后,桓温出乎意料的遭到了东晋朝廷的冷落,永和五年,随着后赵君主石虎去世,东晋朝廷派遣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北上,但由于褚裒(pou)指挥失当,这一次小规模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随着北方大乱,冉闵以“杀胡令”在北方大肆屠杀胡人,这场乱局让东晋朝廷看到了一丝机会,但东晋朝廷弃桓温不用,反而任命并不懂军事的殷浩去指挥北伐战争,结果错过了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在桓温的弹劾下,尽管殷浩被流放,但时机已经不再来。
及至桓温亲自率领军队北上时,北方乱局已经趋于平稳,在和前秦的作战中桓温失利,加上后勤补给跟不上,前秦又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只好撤退南回。再加上桓温似乎少了一丝当年孤军深入灭亡成汉的果断。
在北伐前秦时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试图引诱前秦军队主动出击,但是在前秦将领苻健的布置下,前秦军队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坚守长安不出,桓温就这样被拖垮了。而随着桓温个人的权势越来越大,桓温也渐渐失去了统一北方的志向。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经营个人利益之上,他陷害薛真,甚至随着权势愈大,还打算行废立之事:
是时温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时温有脚疾,诏乘舆入朝,既见,欲陈废立本意,帝便泣下数十行,温兢惧,不得一言而出——《晋书·桓温传》
谢安原本是桓温的幕僚,也慢慢察觉到桓温的变化。桓温去世后,谢安掌握了朝中大权,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苻坚的军队,让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的混乱之中。而谢安也借助这一契机深入河北,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不过很可惜的是谢安本人在北伐途中病逝,导致一度发展顺利的北伐戛然而止。
第三阶段:刘裕北伐与刘裕代晋
刘裕是寒族出身,在被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魏晋时期,刘裕的祖上好不容易熬上了一个郡太守的地位。但是到了刘裕时,家道中落,小时候的刘裕甚至差点饿死在襁褓之中。长大后的刘裕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因为差人家钱财还不上被人绑起来示众羞辱。
机缘巧合之下王导的孙子王谧出于同情就替他偿还了钱财,结果这一小小的举动却让后来王氏家族得以保全。刘裕起初在刘牢之的军队里服役,因为作战勇猛,所以当上了军官。慢慢的,刘裕进入了权力中心。
在消灭孙恩和桓玄的叛乱中,刘裕的势力和威望得到逐步的提升和壮大: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宋书·武帝上》
刘裕对内平定了孙恩和桓玄的叛乱,消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这些割据势力,使得东晋的内部统治趋于稳定,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威望,加上后秦君主去世,刘裕发动了北伐战争。
在刘裕的攻势下,后秦军队溃不成军,刘裕攻陷长安,后秦灭亡,尽管刘裕主导的北伐战争因为其大权独揽的优势而进展的颇为顺利。但是刘裕和桓温一样也开始逐渐为自己的利益打起了算盘,当他收复长安时,自己留在朝廷中的亲信刘穆之病逝。
为了防止自己在朝廷的权力被篡夺,刘裕只好停止北伐班师回朝:
前将军刘穆之卒,以左司马徐羡之代掌留任。大事昔所决於穆之者,皆悉以谘。公欲息驾长安,经略赵、魏,会穆之卒,乃归——《宋书·武帝中》
于是,东晋的五次北伐战争也就宣告结束,在刘裕的攻势下,南燕、后秦都相继灭亡,北魏的版图也在不断收缩,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收复。但是关中因为刘裕撤退后又被夺回,但总的来说这次北伐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黄河以南的土地就被纳入东晋的版图里。
而刘裕回到建康以后,不久就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朝廷,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小结东晋的五次北伐战争可以说从建立之初一直持续到它被刘裕取代,东晋原本有能力和机会收复北方,但是由于其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导致北方战争难以在团结一致的稳定局势下顺利开展。总是因为政治上的一点风吹草动而宣告结束。
所以刘裕取代东晋以后对门阀士族进行大力打击,原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垄断局面转变为“寒门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但实际上这些门阀士族直到唐朝时期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尚书左仆射王愉、愉子荆州刺史绥等,江左冠族。绥少有重名,以高祖起自布衣,甚相凌忽。绥,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诛之。四月,奉武陵王遵为大将军,承制,大赦天下,唯桓玄一祖后不在赦例。初,高祖家贫,尝负刁逵社钱三万,经时无以还。逵执录甚严,王谧造逵见之,密以钱代还,由是得释——《宋书·武帝上》
因此可以说,导致东晋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彼时东晋统治阶级内部陷入了极其混乱的利益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导致北伐战争无法顺利的推行下去。即便如刘裕大权独揽,但也担心自己大权旁落,所以在收复长安以后就匆匆赶回建康。
可见,无论是祖逖还是岳飞,他们都不过是被统治者利用的棋子,在上层统治者寻求的利益面前,国家的统一似乎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刘裕的北伐战争也并不是为了寻求国家的统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东晋的北伐战争从整体上来看是失败的,但仍然在局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倘若彼时的东晋内部能够团结一致,收复北方并非没有可能,但这样的假设在权力被门阀士族垄断的那个时代似乎是完全不现实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