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
凭借着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大量的人口红利,中国也成长为全球制造产业的中心,富士康的发展也是搭上了中国制造业的顺风车。自1988年在深圳建厂,富士康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逐步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制造商,拥有员工总数也超过100多万。
富士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制造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两者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荣辱与共。但可惜的是创始人郭台铭在富士康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膨胀起来,不但说出:“我给大陆赏饭吃”,其后更是不断加大在印度等地的投资,试图将3000亿产能逐渐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地方。
(资料图)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
精于算计的郭台铭这次可能要失算了,虽然看起来印度等国家成本要低于中国,但无论从基建、物流设施还是从员工熟练度来看,短期内印度都很难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同时混乱的管理也导致富士康的品控频频出现问题。
印度生产的iPhone手机外壳良品率仅50%
在印度生产的苹果无线耳机出现缝隙过大、溢胶、电流声等诸多问题,而苹果手机壳的良品率更是只有50%,多重意外之下也使得富士康的印度之路走得十分艰辛。
但即使面对如此多的问题,郭台铭依然没有醒悟,继续坚持转移3000亿产能的计划,不断将业务从国内向印度等地迁移。在转移制造业的同时,郭台铭还和印度资源集团韦丹塔(Vedanta Group)合资成立了半导体公司,试图在印度开展芯片生产业务。
印度拒绝富士康半导体项目的融资请求
就在富士康和郭台铭雄心勃勃准备在印度大展身手之际,情况却逐渐发生了变化,看到富士康转移3000亿产能已经骑虎难下之后,印度反而“拿捏”起了态度,不但以往各种优惠的土地、税收措施闭口不提,也对富士康提出的半导体项目多方阻碍。
据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准备投资195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厂的融资计划遭到了印度的拒绝(Government To Reject Vedanta-Foxconn Joint Venture Request For Funding)。同时作为合作伙伴的韦丹塔集团也陷入了债务危机,不得不向其两个主要竞争对手托克(Trafigura)和嘉能可(Glencore)质押股权以获得亿美元的借款来偿还债务(raised $450 million from two of its key competitors, Trafigura and Glencore, to repay its debt via pledging of equity)。
印度富士康
一方面是制造产业陷入困局,一方面是高科技产业难以落地,郭台铭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印度战略“焦头烂额”。特别是原本准备投资195亿的芯片计划,相对于在内地的制造产业布局,郭台铭试图将高科技产业在印度建设和发展,从而完成富士康从制造业向科技产业转型。但如今看来无论是从产业链,还是从从基建设施乃至于人才储备,印度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再加上建设周期漫长,恐怕等富士康印度芯片工厂完成之际已经大幅度落后于同等的中国芯片企业。
同时印度不遵守商业契约的行为则是富士康发展的巨大隐患。作为最早进入印度的科技企业之一,小米在为印度智能手机制造和产业链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之后,依然遭到了打压和处罚。这也为富士康未来的发展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福特退出印度制造
不仅仅是小米,此前印度还对壳牌、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资企业都进行了税务调查并开出了巨额罚单,这种“缺钱就找企业要”的行为也让“印度制造”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由于营商环境苛刻,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先后放弃在日本建厂,苹果主要制造商之一的纬创也宣布彻底退出日本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脚投票离开印度市场,也将对其制造产业链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富士康
不可否认在中国制造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富士康也起到过促进作用并提供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但是随着中国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的趋势以及郭台铭做出“出走”的选择,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试想连通用和福特这样的美企都不得不选择退出印度市场,富士康难道真的能够全身而退吗?如今生产成本高企,芯片制造又迟迟无法落地。失去中国制造业的加持,富士康的“锅”还保得住吗?
标签: